中药一号网 >>所属分类 >> 根茎类中药材    化痰止咳平喘   

黄芩

编辑词条

黄芩别名山茶根、土金茶根。为唇形科植物黄芩以根入药。有清热燥湿,凉血安胎,解毒功效。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黄芩的临床应用抗菌比黄连还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我们借助广谱抗菌作用强的特点,用在真菌培养杂菌感染特厉害,用黄芩提取液效果很好,它是农业病害防治最理想的一味药。产于河北、辽宁、陕西、山东、内蒙古、黑龙江等地。

黄芩黄芩


目录

黄芩的功效编辑本段回目录

  黄芩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药对》:黄芩,得厚朴、黄连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蛎令人有子;得黄芪、白蔹、赤小豆疗鼠瘘。

  《本草图经》:张仲景治伤寒心下痞满,泻心汤四方皆用黄芩,以其主诸热,利小肠故也。又太阳病下之利不止,有葛根黄芩黄连汤;及主妊娠安胎散,亦多用黄芩。

  《医学启源》:黄芩,治肺中湿热,疗上热目中肿赤,瘀血垄盛,必用之药。泄肺中火邪上逆于隔上,补膀胱之寒水不足,乃滋其化源。

  《本经》:主诸热黄疸,肠僻,泄利,逐水,下血闭,(治)恶疮,疽蚀,火疡。

  《别录》: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滇南本草》: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

  《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诸失血。

  《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痿肺痈,乳痈发背,尤法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

  《 科学的民间药草》:外洗创口,有防腐作用。

黄芩的作用编辑本段回目录

降低血压

  黄芩酊剂、浸剂、煎剂、醇或水提取物、黄芩甙均可引起降压作用。浸剂口服能降低正常及慢性肾性高血压,酊剂可使神经性高血压回至正常。

 

抗炎

  黄芩素、黄芩苷能够抑制急性炎症反应。抑制炎症模型渗出肿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抑制大鼠佐剂性关节炎。

  (1)机制:抑制炎性介质产生、释放。

  (2)抑制组胺释放

  (3)抗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前列腺素E(PGE)、白细胞三烯(LT)的生成,减轻炎性介质扩张血管、增加血管壁通透性、白细胞的趋化作用。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黄芩能够抑制免疫反应:尤其对I型变态反应(过敏反应)作用显著。黄芩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因为黄芩苷,提高巨噬细胞、NK细胞功能。

       清热解毒

       研究表明,黄芩有解热的性质。黄芩有解毒作用,与所含的葡萄糖醛酸有关。

       保肝、利胆

       中医认为,黄芩清肝胆,保肝,与抗氧自由基损伤有关。

       镇静

       黄芩对中枢抑制,能够起到镇静的作用。

       抗菌

       黄芩对多种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抗病毒

       黄芩能够抑制流感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对血液系统影响

       黄芩对血液系统作用复杂,黄芩素等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能抗凝血,能抑制凝血酶诱导的纤维蛋白产生。

       抗变态反应

       在抗变态反应方面,黄芩甙元较甙作用强。黄芩此种抗变态反应,不产生过敏反应,此外它对平滑肌本身,也有直接的松弛作用。黄芩甙元及黄芩甙均能抑制过敏性之浮肿及炎症,二者能耳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抗癌作用

       黄芩能够一定程度上的抑制癌细胞的产生和扩散。

       利尿作用

       在急性利尿实验中,黄芩甙元作用最强,汉黄芩素次之。黄芩醇提取物及煎剂亦有利尿作用。

       对血糖血脂的影响

       黄芩能够降低血脂,能使血糖轻度上升。

       解痉作用

       黄芩可消除强直性痉挛的症状。

       安胎作用

       黄芩有清热安胎作用,可用于胎动不安,常与白术、竹茹等配合应用。

       治疗一些疾病的作用

       (1)治疗急慢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感染、肺间质炎等各种呼吸道疾病。也能用于肺结核病。

       (2)治疗急慢性肠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

       (3)治疗过敏性鼻炎、过敏性肺炎、支气管哮喘等。

       (4)治疗急慢性肝炎、肝病,转氨酶、胆红素升高,以及慢性胆囊炎、胆石症,也用于免

       (5)疫性肝病。

       (6)治疗各种免疫性、过敏性疾病,如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结缔组织病。

       (7)治疗荨麻疹、过敏性皮炎等皮肤过敏性疾病,以及过敏性紫癜。临床还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尿路感染、肾盂肾炎、前列腺炎、及皮肤、眼睛的各种炎症。

       (8)黄芩炭治疗各种出血。黄芩传统用于妊娠恶阻和保胎,也为现代临床所常用。

 

黄芩的副作用编辑本段回目录

  《本草经疏》:脾肺虚热者忌之。凡中寒作泄,中寒腹痛,肝肾虚而少腹痛,血虚腹痛,脾虚泄泻,肾虚溏泻,脾虚水肿,血枯经闭,气虚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及血虚胎不安,阴虚淋露,法并禁用。

黄芩的食用方法编辑本段回目录

黄芩炖猪腰

  材料:黄芩9克,猪腰2个。
  做法:将猪腰洗净去腰臊切片,放在清水中浸泡30分钟,然后每片再切成三片,与黄芩一起放进陶瓷罐隔水旺火清炖至猪腰煮熟,吃猪腰喝汤。 


       黄芩升麻汤
       功效:小儿寒暄不时,乍暖脱衣,及暴热之次,忽变阴寒,身体疼痛,头痛如石。
  材料:干葛、芍药、升麻、甘草、黄芩各等分。
  来源:《普济方》卷三六九

       黄芩泡酒
  功效:清热燥湿,凉血解毒止痛,治疗复发性口疮。
  材料:黄芩20g 冰片2g
  用法:使用时用棉签蘸药酒涂于口疮处,每日三四次。 

       黄芩花茶
  功效:清热燥湿,解毒;抗炎抗变态反应,降压、利尿,利胆解痉,镇静。治热病烦躁;湿热泻痢、黄疸;热淋;目赤肿痛;痈肿疔疮;肺炎;肝炎;肾炎。
  材料:黄芩6g、绿茶3g。
  做法:将黄芩用200ml水煎沸后,冲泡绿茶5~10分钟即可,冲饮至味淡。也可直接冲泡饮用。 

       黄芩芦根汤
  功效:伤寒吐下后,内外有热,烦渴不止。
  材料:黄芩1两(去黑心),芦根1两,人参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桂(去粗皮)半两。
  做法: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1枣大(拍碎),大枣3枚(劈破),同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出处:《圣济总录》卷二十三。 

       黄芩羌活汤
  功效:治眉棱骨痛,外挟风寒,内成郁热,有兼痰湿者。
  材料:防风1钱半,羌活1钱半,黄芩1钱2分,甘草1钱2分。
  用法:水煎服。
  来源:《会约》卷六。

 

       胶黄芩汤
  功效:秋燥。肺燥肠热,上则喉痒干咳,咳甚则痰粘带血,血色鲜红,胸胁串痰;下则腹热如焚,大便水泄如注,肛门热痛,甚或腹痛泄泻,泻必艰涩难行,似痢非痢,肠中切痛,有似鞭梗,按之痛甚,舌苔干燥起刺,兼有裂纹。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材料:青子芩15克、甜杏仁10克、陈阿胶15克、生桑皮10克、生白芍5克、甘蔗梢25克、生甘草4克、鲜车前草25克。
  做法:先用生糯米30克,开水泡取汁出,代水煎药。 


       沙参黄芩汤
  功效:养阴清热,凉血止血。
  材料:南沙参15克,黄芩10克,麦冬15克,茜草炭15克,槐花炭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邢鹂江方 

       麻黄黄芩汤
  功效:治太阳经疟,夜发昼愈。
  材料:麻黄(去节与根)半两,黄芩(去心)半两,炙甘草半两,桂2钱半。
  来源:《洁古家珍》。
  用法:上(口父)咀。每服1两,以水3盏煎服。 

       黄芩白术汤
  功效:治妊娠中湿,或因早行感雾露之气,或冒雨,或久居下湿之地,或汗出取冷水浴之,其证发热,骨节烦痛,身体重著,头痛鼻塞。
  材料:黄芩5钱,白术5钱,苏叶2钱5分。
  出处:《万氏女科》卷二。
  用法:加生姜5片,水煎服。

中药黄芩图片

    
  
黄芩黄芩
  
黄芩黄芩
  
黄芩黄芩
  
黄芩黄芩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川芎 下一篇麦冬

声明:中药一号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切勿模仿及使用,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中药一号网将不会对可能引起的任何损失负责!

词条信息

已删除
此用户已删除
词条创建者
已删除
此用户已删除
最近编辑者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