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一号网 >>所属分类 >> 草药类中药材    清热类中药材    化痰止咳平喘    安神类中药材   

含羞草

编辑词条

  含羞草,别名又叫知羞草、怕羞草、喝呼草、怕丑草、望江南、惧内草、感应草。,为豆科含羞草属植物含羞草Mimosa pudica L.的全草。夏秋采,洗净,切段,晒干或鲜用。含羞草的叶柄基部有一个膨大的器官叫“叶枕”,叶枕内生有许多薄壁细胞,这种细胞对外界刺激很敏感。一旦叶子被触动,刺激就立即传到叶枕,这时薄壁细胞内的细胞液开始向细胞间隙流动而减少了细胞的膨胀能力,叶枕下部细胞间的压力降低,从而出现叶片闭合、叶柄下垂的现象。经过1-2分钟细胞液又逐渐流回叶枕,于是叶片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含羞草的叶子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现象,是一种生理现象,也是含羞草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对外界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因为,含羞草原产于热带地区,那里多狂风暴雨,当暴风吹动小叶时,它立即把叶片闭合起来,保护叶片免受暴风雨的摧残。

目录

含羞草的功效与作用编辑本段回目录

含羞草的功效

  【性味】甘、涩,凉。有小毒。

  【性味】甘,寒,有毒。

  1.《生草药性备要》:"味甘,性寒。"

  2.《南宁市药物志》:"甘,寒,有小毒。"

  3.《实用中草药》:"性微寒,味微苦。"

  【功能主治】清热利尿,化痰止咳,安神止痛。用于感冒,小儿高热,急性结膜炎,支气管炎,胃炎,肠炎,泌尿系结石,疟疾,神经衰弱;外用治跌打肿痛,疮疡肿毒。

  1.《生草药性备要》:"止痛消肿。"

  2.《本草求原》:"敷疮,"

  3.《岭南采药录》:"治眼热作痛。"

  4.《南宁市药物志》:"清肝火,治小儿疳积,肝火上亢,外治疮疡作痛。"

  5.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安神镇静。"

  6.《实用中草药》:"清热利湿。治深部脓肿,肠炎,胃炎,疝气,小儿疳积。"

  【用法用量】5~8钱;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含羞草含羞草


含羞草的作用

  1.治神经衰弱,失眠:含羞草一至二两(干品)。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2.治带状疱疹:含羞草鲜叶捣烂外敷。(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3.将根部泡酒服用或与酒一起煎服,可治风湿痛、神经衰弱、失眠等;

  4.与瘦猪肉一起炖煮食用,可治疗眼热肿痛、肝炎和肾脏炎;

  5.叶片的鲜品捣烂,可敷治肿痛及带状疱疹等,颇具止痛消肿之效。

  6. 小儿高热: 含羞草9克。水煎服。

  7.慢性气管炎: 含羞草根(鲜)100克,红丝线根(鲜)18克。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8. 治急性肝炎: 含羞草全草15~60g。水煎服。

  9. 治急性肠炎: 含羞草60g。水煎服。

  10. 治胃肠炎、泌尿系结石: 含羞草15g,木通10g,海金沙10g,车前草15g。水煎服。

  11.治劳伤咯血: 含羞草9g,仙鹤草、旱莲草、藕节各15g。水煎服。

   或含羞草、姜黄各等量研末,每次1.5~3g,每日2次,酌情加酒冲服。

  12.治神经衰弱,失眠: 含羞草98,夜交藤30g。水煎服。

  13.治神经衰弱: 含羞草30g,远志9g,酸枣仁9g。水煎服。

  14.治无名肿毒,带状疱疹:  鲜含羞草全草(或鲜叶)适量,捣烂敷忠处。

  15. 治跌打损伤: (1)含羞草、伸筋草各15g。煎水,加酒少许温服。

                               (2)含羞草60g,元胡9g。研末,酒拌匀外敷。

现代研究编辑本段回目录

化学成分

  全草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有机酸,另含含羞草碱、含羞草碱o-β-D-葡萄糖甙。叶含类似肌凝蛋白的收缩性蛋白质。种子含油约17%,性质类似大豆油,油中的脂肪酸组成为:亚麻酸0.4%、亚浊酸51%、油酸31%、棕榈酸8.7%和硬脂酸8.9%,另含不皂化物质2.5%,主要为甾醇。

药理作用

  含含羞草碱之植物,马、驴等动物食之可致脱毛。含羞草碱可看作一种毒性氨基酸,结构与酪氨酸相似,其毒性作用乃由于抑制了利用酪氨酸的酶系统,或代替了某些重要蛋白质中的酪氨酸的地位所致。饲料中含0.5~1.0%的含羞草碱即可使大鼠或小鼠生长停滞、脱发、白内障。人食入含有此碱之植物,可致头发突然脱落。它能轻度抑制碱性磷酸酶,对含金属的酶系统抑制不显着。其低铁复合物毒性远较为小。酪氨酸大量可拮抗含羞草碱对大鼠生长的抑制作用。

含羞草的禁忌编辑本段回目录

  本品有麻醉作用,内服不宜过量。孕妇忌服。

含羞草图片编辑本段回目录

    
  

含羞草1含羞草1

  

含羞草2含羞草2

  

含羞草3含羞草3

  

含羞草4含羞草4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竹笋 下一篇地椒

声明:中药一号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切勿模仿及使用,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中药一号网将不会对可能引起的任何损失负责!

词条信息

已删除
此用户已删除
词条创建者
已删除
此用户已删除
最近编辑者

相关词条